首页

针刺dd大放血强虐马眼

时间:2025-05-26 10:51:10 作者:海峡两岸青年学生在沪体验端午民俗 艾草清香与AI科技相遇 浏览量:22007

  中新社福建连城8月6日电 题:两岸青少年棒球赛场内外的情缘与情谊

  作者 叶秋云 张金川

  “他是我在大陆认识的第一个朋友。”8月6日,在2024年东森杯海峡两岸青少年棒球邀请赛的球场边,从台湾桃园前来参赛的赖杰旭介绍了来自大陆的“守护天使”。

8月6日,2024年东森杯海峡两岸青少年棒球邀请赛暨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棒球文化节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开幕。图为台东红叶小学棒球队队员上场前一起加油。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当天,2024年东森杯海峡两岸青少年棒球邀请赛暨第五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棒球文化节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开幕。8支两岸青少年棒球队同场竞技的同时,参与此次活动特别推出的“守护天使”小游戏。

  游戏中,两岸小选手以球为媒,互为“守护天使”,每日均有一个小任务,送一瓶水或递一张纸等,促进彼此间的了解和认识。

  赖杰旭今年12岁,他的“守护天使”是来自福州市闽清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同龄小朋友陈俊熙。在之前的欢迎晚宴上,二人在同一桌用餐时互相认识。

  “很多菜是我在台湾没有见过的,我问他,他都会跟我介绍。”赖杰旭说。陈俊熙也表示,赛后会和这位台湾小伙伴多多接触,“希望我们都可以拿到好的名次”。

  赛场上,小选手们挥汗如雨,连城县实验小学棒球队的台湾教练林易增十分激动。曾是台湾老“球星”的他已过六旬,来到连城县实验小学执教棒球将近一年时间。他表示,过往的荣誉是过去的事,现在要好好培育大陆这边的中小学生。

  连城县实验小学棒球队队员陈仕博是台湾教练吕金霖和林易增的学生。两位教练的辛苦,他看在眼里,“这次比赛希望能保二争一,争取把第一留在连城”。

图为连城县实验小学棒球队队员正在比赛。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台湾参赛队伍之间的默契和热情,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陈仕博感慨道。

  赛场内,比赛胶着;赛场外,观赛者热血沸腾。从小爱打棒球的台胞观众刘奕丰,分享了他与妻子相遇的故事。他在台湾看棒球比赛时认识了他的妻子,结婚时还举办了一场以棒球运动为主题的婚礼。

  刘奕丰2018年“登陆”发展。在龙岩工作期间,他认识了从事棒球产业的台商、种植台湾高山茶的台农等,时不时就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打棒球、喝茶,畅聊两岸渊源、事业发展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现在只打垒球。”看着球场上正在比赛的小朋友们,刘奕丰表示,棒垒球作为两岸交流融合的桥梁,将延展出无限的可能。

  目前,连城县依靠小棒球“垒”出大产业,成为小有名气的“棒球小镇”,向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迈进。在龙岩市台办主任曾佑繁看来,连城县建设闽台棒垒球区域发展中心,有人缘优势、产业支撑以及棒垒球运动发展和两岸交流的基础。

图为台东红叶小学棒球队队员在比赛中。 中新社记者 王东明 摄

  截至目前,连城县先后举办两岸棒球交流活动26场次,成为参与两岸青少年棒球交流最为广泛的县份之一。其中,共有31支台湾青少年棒球队(慢速垒球队)850多人次来连城县比赛交流;连城县共派出6支棒球队150多人次赴台参赛。

  台东县县长饶庆铃表示,希望透过两岸的棒球交流,让两岸的年轻伙伴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发展。(完)

【编辑:胡寒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中方谈美方抛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包藏祸心

CSP-J/S是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教育部公示的全国中学生五大学科竞赛之一)的前序选拔,含金量极高。因此,自举办以来,CSP-J/S报名人数连创新高,从2020年的7.7万人几乎翻番到2023年的15万余人;难度更是居高不下,如山东2023年CSP-J晋级复赛概率不足一成,获得一等奖的概率仅1.66%。

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珠峰边境派出所副所长 次仁加措:往里走的话我们会经过冰塔林、冰川,穿越碎石滩,整个路途我们会花费8到12个小时,途中经过老大本营,那个地方是最危险的路段。

港澳各界举办丰富活动迎国庆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2022年度东莞市茶山镇经济发展局部门决算》显示,该局主要承担发展和改革、外事、工业和信息化、科学技术、商务、军民融合、金融等工作。负责拟订辖区内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等。机构设置和级别等资料暂缺。

克宫:俄罗斯愿与美国关系正常化 但不会“独自跳探戈”

张鹏告诉萨迪格,“以前全靠人工徒步来巡查长城,有些格外陡峭的地方就很难巡查到,这几年开始利用无人机巡查,不但观察悬崖峭壁上的长城更方便,也能避免攀爬对长城造成新的损害。”

(身边的变化)基层共富观察:全民参保,让医保普惠深入人心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于近日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聚焦建筑、交通、产业三大关键领域,强化能源、生态、文化三大重点支撑,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